• 跨境桥

    扫面微信二维码,及时联系我们

关于半导体领域跨国并购的几点思考

摘要:导体领域跨国并购的若干思考

关于半导体领域跨国并购的几点思考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并购可以让它们“跳进”行业的***,也可能让它们背负重担、沉下去。

今年以来,国内半导体领域企业的代表性案例有三起:

6月5日,文泰科技发布公告称,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对本次发行股票进行了审核,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筹集配套资金及关联交易(以下简称“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并取得有条件批准。

5月16日,北京君正发布公告称,公司和/或其全资子公司合肥君正拟通过发行股票和/或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多家实体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直接和间接持有北京硅业的股权。

6月2日,紫光国维披露重大资产重组交易方案,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向紫光神才、紫金海阔、紫金海悦、鸿丰资本、新华社购买紫光联盛股权。交易起始价为180亿元人民币。

(这里只分析涉及国内买家的案例。至于国外的一些“大案要案”,比如英飞凌斥资100亿美元收购赛普拉斯等等,就看看吧!如果你幸运的话,你将来可能会发现一些“剩菜”。等等看

以上并购案例按运作模式可分为三类:

一、在被纳入A股上市公司之前在海外私有化。北京君正计划收购的ISSI就是这一套。

这种模式适用于业务相对集中、主营业务清晰的企业。接手比较方便。事实上,豪厄尔收购威尔也是一样的。目前,从投资角度来看,单纯通过民营化退市和重新上市,利用不同资本市场估值差异寻求套利的投资策略实际上并不可行。除非它被严重低估,再加上好运。此外,与国内***的工业企业合作可能会更好。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回到投资的“初衷”,思考“价值在哪里”。被低估了?管理团队能力未释放?市场潜力没有完全打开?节省成本?等待。退休后,提高工作效率尤为重要。比如剥离与战略不匹配的低效资产或经营单位,激活国内市场空间,采购协调和降低成本,充分激励团队,文化重建创造更大价值。“增肥”后,在资本市场寻求IPO,或“降价出售”。好东西不用担心没人想要!

它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工业运营和投资平台。投资控股型,比如达纳赫,不是一种商业模式吗?

在具体目标方面,笔者也有一些储备,如在仿真和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储备,其中有一些具有初步的可操作性(这一点非常重要)。

2、直接或间接收购上市公司。如紫光国威收购法国林森

这种模式应该是直接的,交易结构和支付方式也很灵活,有时不需要弯曲。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是非常重要的。

客观地说,适合直接或间接取得的跨境案件并不多。

外国大亨基本上接管了可以“放进袋子里”的“猎物”。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的名字消失了。例如,电力管理公司linear Linglite被Adi收购,混合模拟公司IDT被Risa收购,而大量有名客户MICROSEMI则被microchip收购。当然,也有让国内PE人士纠结的invensense,被TDK“偷走”的等等。

但如果你是“内鬼”,也许你可以“找到”一些好东西。半导体工业的***-不在美国。我们去欧洲吧。逻辑等核心领域都不好。我们来看看模拟、电源甚至低端设备,它们都有点累。我们走不直。我们可以尝试绕道,甚至绕道很多(穿太多背心不太热),直到我们能做到。

三、单独吃饭,如文泰科技收购安石半导体被NXP剥离

这种方法易于操作和推广,工程量一般不太大,“动态”小,因此阻力小,可操作性强,效率相对较高。并购带来的东西可以作为其产品线的有益补充。目前看来更适合中国投资。

在过去的并购整合浪潮中,已经形成了博通、高通、瑞萨等众多巨头和超级巨头,随着行业的不断演进和企业自身价值的***化,笔者期望在这些巨头的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一些资产或业务经营单位将陆续剥离。这就是所谓的“大势所趋,长久之师必与长久之师相结合”啊!

依我看,会有更多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我们不能吃大老板。分拆后的中小型高质业务单位实际上更具实用性。

不太远。建光手里没有安瓿吗?

目前,国内企业正面临着半导体产业“越来越强”的全球市场竞争格局,这种格局几乎“固化”

如果说晶体管是1947年在硅谷发明的,那么半导体工业已经发展了近70年。欧洲和美国(包括日本和韩国)经历了起伏和重生。他们非常成熟,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竞争格局几乎“固化”。每场比赛,几名***球员轮流坐在别墅里,不时“越界抢劫”对方,争当超级***。

CPU不会说。例如,在“老”模拟集成电路领域,2018年全球模拟集成电路销量前十名的公司(均非国内企业)占60%。据测算,如果前20强企业扩大规模,国内企业在主流中高等领域的市场份额将非常小。在MCU领域,前八名的国外厂商(NXP、Risa、microchip等)占据了88%的全球市场份额,头部集中效应显著。所以现在硅谷基本上没有投资半导体的风投,也就是说,一批圈内的PE人是纵横统一的。

如何走出“固化”的市场竞争格局,笔者认为,国内企业只有坚持开放,拥抱市场化,才能逐步打造出与国外巨头的竞争力。正是因为对外开放,“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才能吸收各种资源。同时,由于它学会了在早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它不断迭代,终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其他三个拥有国有资产的“朋友商人”:龙、唐朝和中兴,这三家公司已经被剥夺了武术。(我甚至可以预测,5-8年内,国内半导体行业将掀起一轮“混合改革”浪潮。)

半导体是全球产业链合作的产物,代表着***进的工业技术水平。尤其是作为后发企业,需要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产业链。(即使美国现在不开放,我们也必须开放自己。没有美国的欧洲呢?日本和韩国也不是铁板一块的

应该说,当国内企业诞生时,就面临着**竞争。要在巨人包围的激烈竞争中取胜,他们必须有开放的胸怀。开放总比关上“自主创新”的大门强。

其中,并购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真正的巨人,无一例外地来自于在并购的帮助下,在清晰的战略指引下,产业链的不断纵向或横向整合与发展。

可以在欧洲一个偏远的小县城建立自己的研发实验室,这实质上是***科学家科研能力的整合。这与有时收购一家公司以获得团队***的研发能力并无不同。

(在我看来,和任正非是中国乃至**企业史上的奇迹。坦率地说,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企业都能成为,但的一些方法论是可以学习的。你可以想象,一个企业的创始人/老板将90%以上的股权转让给了团队,并且玩得很开心

想象一下,在收购了一家***的海外公司后,你的公司级副总裁都是金发碧眼、讲外语的外国人。文化差异明显,经营管理困难。

战略协调、技术吸收、产品整合、团队磨合都是难题。

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老板和他的哲学。尤其是在中国缺乏**人才/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情况下,你不能总是寻找半VIP。

半导体跨国并购投资,这条路没有被堵死,更需要策略。